张红宇: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
编辑:中国经济网 来源:中国经济网 更新于:2019-3-1 阅读:
三是经营主体多元。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、农业资源禀赋的不均衡,决定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。主体多元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演进过程中的必然现象。一方面,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,普通农户多达2.6亿。另一方面,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,目前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经营主体达300万家,另有黑龙江农垦等国有性质的经营主体,以及广泛存在于大城市郊区、东部地区的集体性质的经营主体。这些经营主体所有制构成多元、组织形式多元、利益联结机制多元,不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的不同环节、不同层面扮演着不同角色,共同构建了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。这也表明我国在农业分工分业、专业化、规模化经营方面有充分的资源配置潜力,各类专业人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。
四是贸易格局多元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正在重塑世界贸易格局。当前,我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,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力度,我国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,呈现出贸易格局多元的态势。在巩固和提升国内供给能力、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,都需要长远谋划和统筹考虑。
五是政策组合多元。新形势下,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加快调整、优化完善,政策的精准性、指向性不断增强,通过多元化政策组合,靶向定位,精准施策,持续促进农业竞争力提升。具体表现为,在补贴政策上坚持绿色发展导向,由支持产业发展向生态补偿拓展,由直接生产补贴逐步转向生态环境补贴;在金融政策上注重产品创新,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要,加快推进金融产品、机构、服务改革,满足多元化主体的金融需求;在保险政策上推进扩面、增品、提标,创设更多险种,覆盖更多农业产业、主体和品种,从保成本向保收益转变,从保不完全成本向保完全成本转变,更好发挥保险保障功能。同时鼓励各地创新农业政策工具,提升政策组合效应,强化政策对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。
正是由于资源禀赋、产业形态、经营主体、贸易格局、政策组合这几方面呈现多元化特征,我国农业必须因地制宜,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。
始终坚持三个基本方向
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、加快城镇化进程、持续扩大开放
立足我国国情农情,循序渐进、健康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,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基本方向。
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从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看,中国人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。无论现代农业发展到什么程度,农业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始终是保障粮食安全,重中之重是保障口粮、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,这是关系到国民营养健康水平、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。近年来,我国粮食连年丰产,但从长远来看,我国粮食产需仍然是紧平衡。特别是当前,经济贸易形势复杂多变,重农抓粮尤为重要,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,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