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红宇: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
编辑:中国经济网 来源:中国经济网 更新于:2019-3-1 阅读:
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,多元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。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、产业形态多元、经营主体多元等国情和农情,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、加快城镇化进程、持续扩大开放的发展方向,立足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,立足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,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。
牢牢把握我国农业的鲜明特征
资源禀赋、产业形态、经营主体、贸易格局、政策组合多元化
迄今为止,全球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两条道路。一条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道路。这类国家耕地资源丰富、劳动力相对短缺、工业技术先进,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,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,着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,在大豆、玉米、棉花等资源性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全球竞争力。一条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发展道路。这类国家土地资源稀缺、劳动力资源丰富,通过密集投入资本、技术和劳动力资源,力求克服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,追求提高土地产出率,在劳动密集型、技术密集型、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。
我国的国情和农情与美国和日本有所不同。总体上看,我国农业资源禀赋“人多、地少、水缺”,同时地域广大,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,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征。这些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不能生搬硬套美国、日本等国家的发展模式,必须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、以多元化为特征的发展道路。
这一发展道路有丰富的内涵特征。
一是资源禀赋多元。与美国的资源农业、日本的精细农业、以色列的旱作农业、荷兰的设施农业等特色鲜明的农业模式相比,我国农业最大的特征就是多元化。东北地区人少地多,适合发展大规模粮食生产;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,适合发展旱作农业生产;东部、中部地区农业资源多样,劳动力、技术资源具有优势,适合发展多样化农业和都市农业;西南地区地少水丰,丘陵、山区并存,适合发展特色农业。资源禀赋的多元决定了产业发展类型的多元,促使我国立足于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条件,发挥不同区域农业比较优势,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。
二是产业形态多元。从传统农业角度来看,我国农林牧渔产业门类齐全,可以提供全球最多的农业产业类型和农产品种类,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。从新产业新业态角度来看,观光农业、体验农业、功能农业等各类新兴业态蓬勃发展,丰富了我国农业产业的类型类别,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也加快发展,地位愈加重要。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孕育了我国农业深厚的潜在竞争力,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产业发展的边界,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增收空间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