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动精品农业上台阶 升级大湾区“菜篮子”
编辑:新华网 来源:新华网 更新于:2019-3-1 阅读:
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,深耕特色农业,加强农业品牌建设,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,推动农产品“斗门标准”体系建设,推动农业与二、三产业的深度融合,做优粤港澳大湾区的“菜篮子”,擦亮了“斗门农业”这块金字招牌,推动斗门农产品“走出去”和农业整体提质升级。
珠江水奔流入海处,是绵延百里的沃野。西南一隅的广东珠海市斗门区,四季温润,风光旖旎,河涌与海水在此交汇,形成独特的咸淡水与冲积土。这里荔丹蕉黄、鱼虾满塘,是远近闻名的水产与蔬果之乡。
改革开放以来,斗门并没有走上发展“三来一补”制造业的“快车道”,而是守好绿水青山深耕特色农业,做精“一镇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,以农业产业园区带动,做优粤港澳大湾区的“菜篮子”,推动农业与二、三产业的深度融合。今年以来,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与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的发布,为斗门农产品“走出去”和农业整体提质升级创造了历史性机遇。斗门区区长马洪胜表示,斗门要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与产业基础,加强农业品牌建设,提高农产品市场影响力,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,推动农产品“斗门标准”体系建设,擦亮“斗门农业”这块金字招牌。
“一条鱼”成行业“标杆”
斗门与澳门水域相连,两地陆路距离仅40公里。2018年,澳门市场活猪的50%、冰鲜禽的70%均由斗门供应。在冰鲜产品中,海鲈是最具斗门特色的品种。
我国的海鲈养殖从山东等沿海地区发端,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斗门白蕉镇。白蕉的咸淡水与海潮为海鲈繁衍与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,海鲈产业由小到大,逐步发展成为斗门独树一帜的优势产业。据统计,2018年斗门海鲈养殖面积为3万亩,产值约30亿元,年产量突破13万吨。
白蕉镇昭信村有599户村民,海鲈养殖户占八成。时值初春,村头成片的鱼塘内,增氧机均匀排布,在声声轰鸣中搅起翻滚的水浪。“去年10月份捕鱼上市后,行情不算好,但村里的水产销售合作社给了我们保底价,12月份我就又投放了新鱼苗。”陈桂生是村里最早的海鲈养殖户之一,他告诉记者,去年他家20亩水塘总共产海鲈20万斤,村里的合作社以9元保底价收购,在市场波动中全年养殖纯利润仍然超过20万元。
在斗门各镇村,已形成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头,带动农民标准化养殖、种植名优农产品。2016年,广东强竞农业集团在斗门区投资3.5亿元建造6000亩生态养殖基地,通过建立健全养殖标准,做到有源可查、有源可溯,为斗门白蕉海鲈的标准化养殖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