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
编辑:新华社 来源:百家号 更新于:2024-7-2 阅读: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加大种业振兴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,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。农业虽是传统产业,但不是落后产业,农业可以也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。相比其他产业,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什么?重点难点何在?半月谈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多位专家。
半月谈记者:农业是传统产业,乍一看与新质生产力完全不沾边。
毛世平(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):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,农业可以而且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。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但人多地少、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,粮食安全基础还不够稳固。与非农产业相比,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,农业比较效益低下,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。同时我国农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,农业科技一些重要领域还存在不少“卡脖子”问题,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迫切。
半月谈记者: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“新”在何处?“质”又体现在哪些方面?
林青宁(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):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“新”主要体现在新的科学发现、新的技术蓝图、新的生产要素、新的装备产品4个方面。
将基因编辑、生物育种、人工智能设计等前沿育种技术融合发展,催生具有颠覆性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,实现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良发展,这就是新的科学发现。新的技术蓝图是一种在原理、实现路径等方面与当前技术蓝图有着本质区别的创新方式。以生物制造技术为例,这一新兴的技术正逐步推动未来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,开发出更加健康、营养、可持续的食品产品。新的生产要素尤其需要重视数据的应用。以数字技术为基础,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变革,将催生新质生产力。高端智能农机装备、农用北斗终端等农业机器则属于新的装备产品。
王晓君(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):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“质”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大变革。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,助力农业生产实现智能化、精准化和高效化;借助传感器、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等工具,可以实现对土壤、气候、作物生长等关键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分析,革新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。
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“质”还体现为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和显著的竞争优势。这样的农业能引导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方向,形成头雁效应并辐射相关产业,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的竞争优势。
半月谈记者:我国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如何?
周慧(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):我国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基础。以星火计划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为代表的国家科技战略的实施,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、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,使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备,也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。
上篇:
下篇: